分类: Pc预览模式: 普通 | 列表
背景: 
试图从某一目录中执行 CGI、ISAPI 或其他可执行程序,但此目录不允许执行程序。

在IIS里的“主目录”设置成你要显示的网站,在地址栏里用 127.0.0.1的地址访问。

你先在运行里输入这个,执行一下看看: 
regsvr32 %windir%/system32/vbscript.dll 

查看更多...

分类:Pc | 固定链接 | 评论: 4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2971
一步一步教你用最好的杀毒软件 mcafee 8.5i(加了官方帮助文件)

一步一步教你用最好的杀毒软件 mcafee 8.5i
此教程分三部分
一、为安装教程
二、为基本设置(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参考)
三、为进阶设置(自定义规则)mcafee的精髓
经过赶工终于初步完成了这个粗略的教程,遗漏难免尽情指出
该教程将视网友们的意见不断改善,所以版本暂定为0.1吧,呵呵
修改了第一、二部分的遗漏,其中第二部分遗漏了一些重点内容,我加到第2部分后边去了

建议和错误请发到 QQ:410697523  在这里留言 期待你的建议和意见

装了8.5i导致某些软件无法连接网络的请参考图23和图26把相应的程序添加进去

图多杀猫

图片附件: 1.gif (2006-12-2 02:20, 72.38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2.gif (2006-12-2 02:20, 49.81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3.gif (2006-12-2 02:20, 71.09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4.gif (2006-12-2 02:20, 88.84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5.gif (2006-12-2 02:20, 79.41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6.gif (2006-12-2 02:20, 90.25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7.gif (2006-12-2 02:20, 86.27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8.gif (2006-12-2 02:20, 84.54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9.gif (2006-12-2 02:20, 83.54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10.gif (2006-12-2 02:20, 84.63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11.gif (2006-12-2 02:20, 78.92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12.gif (2006-12-2 02:20, 83.16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13.gif (2006-12-2 02:20, 61.37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14.gif (2006-12-2 02:20, 63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15.gif (2006-12-2 02:20, 73.18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16.gif (2006-12-2 02:21, 37.59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17.gif (2006-12-2 02:21, 82.96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18.gif (2006-12-2 02:21, 84.1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19.gif (2006-12-2 02:21, 83.98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20.gif (2006-12-2 02:21, 88.21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21.gif (2006-12-2 02:21, 73.71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22.gif (2006-12-2 02:21, 80.2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23.gif (2006-12-2 02:21, 74.32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24.gif (2006-12-2 02:21, 79.64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25.gif (2006-12-2 02:21, 79.62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26.gif (2006-12-2 02:21, 86.33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27.gif (2006-12-2 02:21, 77.42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28.gif (2006-12-2 02:21, 63.47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29.gif (2006-12-2 02:21, 60.28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30.gif (2006-12-2 02:21, 54.04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31.gif (2006-12-2 02:24, 69.19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32.gif (2006-12-2 02:24, 62.45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33.gif (2006-12-2 02:24, 64.96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34.gif (2006-12-2 02:24, 60.79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35.gif (2006-12-2 02:24, 60.03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36.gif (2006-12-2 02:24, 76.75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37.gif (2006-12-2 02:24, 61.4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38.gif (2006-12-2 02:24, 36.38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39.gif (2006-12-2 02:24, 66.2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40.gif (2006-12-2 02:24, 60.02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41.gif (2006-12-2 02:24, 62.83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42.gif (2006-12-2 02:24, 42.88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43.gif (2006-12-2 02:24, 47.35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44.gif (2006-12-2 02:24, 61.11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45.gif (2006-12-2 02:24, 40.15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46.gif (2006-12-2 02:25, 79.84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47.gif (2006-12-2 02:25, 68.75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48.gif (2006-12-2 02:25, 46.27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49.gif (2006-12-2 02:25, 64.91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50.gif (2006-12-2 02:25, 77.67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51.gif (2006-12-2 02:25, 93.37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52.gif (2006-12-2 02:25, 70.83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53.gif (2006-12-2 02:25, 82.48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54.gif (2006-12-2 02:25, 76.78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55.gif (2006-12-2 02:25, 68.25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56.gif (2006-12-2 02:25, 76.12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57.gif (2006-12-2 02:25, 76.27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58.gif (2006-12-2 02:25, 74.68 K)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图片附件: 59.gif (2006-12-2 02:25, 60.23 K)


分类:Pc | 固定链接 | 评论: 8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789
日前,欧洲防病毒协会提供了一段测试代码,可以快速而有效的检测你的杀毒软件的防护能力,大家不妨根据下面的步骤一起测试一下,绝对值得一试:

  测试方法:

  1.鼠标右键点击桌面空白处,创建一个“文本文档”。(什么,还不会建?我倒)

  2.将下面这段测试代码复制到“文本”里,保存,然后可以直接右键点击这个文本,用杀毒软件扫描,也可以等一会,如果你的杀毒软件还行,会自动报毒并将该文本删除,那就可以初步放心了。

查看更多...

分类:Pc | 固定链接 | 评论: 8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878

任务栏Norton实时防护图标消失

3389远程控制Win2003时是看不到SAV的盾牌图标的呀…………如果在本地也看不到SAV的盾牌图标,请检查是否注册表:

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INTEL\LANDesk\VirusProtect6\CurrentVersion\AdministratorOnly\General

ShowVPIcon=1

http://bbs.2dai.com/viewthread.php?tid=467123&extra=page%3D16
分类:Pc | 固定链接 | 评论: 6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898

修改远程登陆端口号 3389

1终端服务默认端口号:3389。
更改原因:不想让非法用户连接到服务器进行登录实验。当这台服务器托管在外时更不希望发生这种情况,呵呵,还没忘记2000的输入法漏洞吧?
更改方法:
  (1)、第一处[HKEY_LOCAL_MACHINE \ SYSTEM \ CurrentControlSet \ Control \ Terminal Server \ Wds \ rdpwd \ Tds \ tcp],看到右边的PortNumber了吗?在十进制状态下改成你想要的端口号吧,比如7126之类的,只要不与其它冲突即可。
  (2)、第二处[HKEY_LOCAL_MACHINE \ SYSTEM \ CurrentControlSet \ Control \ Terminal Server \ WinStations \ RDP-Tcp,方法同上,记得改的端口号和上面改的一样就行了。

查看更多...

分类:Pc | 固定链接 | 评论: 6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953

手动打开端口

要手动打开端口,请按照下列步骤操作: 
1. 单击开始,然后单击网上邻居。 
2. 在网络任务下,单击查看网络连接。(或者,右键单击桌面上的网上邻居,然后单击属性。) 
3. 右键单击用于 Internet 的连接,然后单击属性。 
4. 单击高级选项卡,然后单击设置。 
注意:如果设置按钮不可用,则此连接上未启用 Windows 防火墙,您无需打开任何端口(因为它们已经全部打开)。 
5. 单击添加打开新端口。 
6. 在说明框中,键入一个易记的名称。例如,键入文件共享:端口 188。 
7. 在“您的网络上提供此服务的计算机名或 IP 地址”框中,键入 127.0.0.1。 
注意:您可以指定内部计算机的 IP 地址。但通常情况下,请使用 127.0.0.1。 
8. 在“外部端口”和“内部端口”框中,键入端口号。通常,此号码是相同的。 
9. 单击 TCP 或 UDP,然后单击确定。 
10. 为每个要打开的端口重复步骤 1 到步骤 9。

查看更多...

分类:Pc | 固定链接 | 评论: 8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935
1. Windows本身自带的netstat命令 
关于netstat命令,我们先来看看windows帮助文件中的介绍: 

Netstat 
显示协议统计和当前的 TCP/IP 网络连接。该命令只有在安装了 TCP/IP 协议后才可以使用。 

netstat 

参数 

-a:显示所有连接和侦听端口。服务器连接通常不显示。 

-e:显示以太网统计。该参数可以与 -s 选项结合使用。 

-n:以数字格式显示地址和端口号(而不是尝试查找名称)。 

-s:显示每个协议的统计。默认情况下,显示 TCP、UDP、ICMP 和 IP 的统计。-p 选项可以用来指定默认的子集。 

-p protocol:显示由 protocol 指定的协议的连接;protocol 可以是 tcp 或 udp。如果与 -s 选项一同使用显示每个协议的统计,protocol 可以是 tcp、udp、icmp 或 ip。 

-r:显示路由表的内容。 

interval:重新显示所选的统计,在每次显示之间暂停 interval 秒。按 CTRL+B 停止重新显示统计。如果省略该参数,netstat 将打印一次当前的配置信息。 

好了,看完这些帮助文件,我们应该明白netstat命令的使用方法了。现在就让我们现学现用,用这个命令看一下自己的机器开放的端口。进入到命令行下,使用netstat命令的a和n两个参数: 
C:\>netstat -an 

Active Connections 

Proto Local Address Foreign Address State 
TCP 0.0.0.0:80 0.0.0.0:0 LISTENING 
TCP 0.0.0.0:21 0.0.0.0:0 LISTENING 
TCP 0.0.0.0:7626 0.0.0.0:0 LISTENING 
UDP 0.0.0.0:445 0.0.0.0:0 
UDP 0.0.0.0:1046 0.0.0.0:0 
UDP 0.0.0.0:1047 0.0.0.0:0 

解释一下,Active Connections是指当前本机活动连接,Proto是指连接使用的协议名称,Local Address是本地计算机的 IP 地址和连接正在使用的端口号,Foreign Address是连接该端口的远程计算机的 IP 地址和端口号,State则是表明TCP 连接的状态,你可以看到后面三行的监听端口是UDP协议的,所以没有State表示的状态。看!我的机器的7626端口已经开放,正在监听等待连接,像这样的情况极有可能是已经感染了冰河!急忙断开网络,用杀毒软件查杀病毒是正确的做法。

查看更多...

分类:Pc | 固定链接 | 评论: 5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973

CPU知识大全

1.主频 
  主频也叫时钟频率,单位是MHz,用来表示CPU的运算速度。CPU的主频=外频×倍频系数。很多人认为主频就决定着CPU的运行速度,这不仅是个片面的,而且对于服务器来讲,这个认识也出现了偏差。至今,没有一条确定的公式能够实现主频和实际的运算速度两者之间的数值关系,即使是两大处理器厂家Intel和AMD,在这点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我们从Intel的产品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Intel很注重加强自身主频的发展。像其他的处理器厂家,有人曾经拿过一快1G的全美达来做比较,它的运行效率相当于2G的Intel处理器。 
   
  所以,CPU的主频与CPU实际的运算能力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主频表示在CPU内数字脉冲信号震荡的速度。在Intel的处理器产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1 GHz Itanium芯片能够表现得差不多跟2.66 GHz Xeon/Opteron一样快,或是1.5 GHz Itanium 2大约跟4 GHz Xeon/Opteron一样快。CPU的运算速度还要看CPU的流水线的各方面的性能指标。   当然,主频和实际的运算速度是有关的,只能说主频仅仅是CPU性能表现的一个方面,而不代表CPU的整体性能。 
   
  2.外频 
  外频是CPU的基准频率,单位也是MHz。CPU的外频决定着整块主板的运行速度。说白了,在台式机中,我们所说的超频,都是超CPU的外频(当然一般情况下,CPU的倍频都是被锁住的)相信这点是很好理解的。但对于服务器CPU来讲,超频是绝对不允许的。前面说到CPU决定着主板的运行速度,两者是同步运行的,如果把服务器CPU超频了,改变了外频,会产生异步运行,(台式机很多主板都支持异步运行)这样会造成整个服务器系统的不稳定。 
   
  目前的绝大部分电脑系统中外频也是内存与主板之间的同步运行的速度,在这种方式下,可以理解为CPU的外频直接与内存相连通,实现两者间的同步运行状态。外频与前端总线(FSB)频率很容易被混为一谈,下面的前端总线介绍我们谈谈两者的区别。 
   
  3.前端总线(FSB)频率 
  前端总线(FSB)频率(即总线频率)是直接影响CPU与内存直接数据交换速度。有一条公式可以计算,即数据带宽=(总线频率×数据带宽)/8,数据传输最大带宽取决于所有同时传输的数据的宽度和传输频率。比方,现在的支持64位的至强Nocona,前端总线是800MHz,按照公式,它的数据传输最大带宽是6.4GB/秒。
   
  外频与前端总线(FSB)频率的区别:前端总线的速度指的是数据传输的速度,外频是CPU与主板之间同步运行的速度。也就是说,100MHz外频特指数字脉冲信号在每秒钟震荡一千万次;而100MHz前端总线指的是每秒钟CPU可接受的数据传输量是100MHz×64bit÷8Byte/bit=800MB/s。 
   
  其实现在“HyperTransport”构架的出现,让这种实际意义上的前端总线(FSB)频率发生了变化。之前我们知道IA-32架构必须有三大重要的构件:内存控制器Hub (MCH) ,I/O控制器Hub和PCI Hub,像Intel很典型的芯片组 Intel 7501、Intel7505芯片组,为双至强处理器量身定做的,它们所包含的MCH为CPU提供了频率为533MHz的前端总线,配合DDR内存,前端总线带宽可达到4.3GB/秒。但随着处理器性能不断提高同时给系统架构带来了很多问题。而“HyperTransport”构架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更有效地提高了总线带宽,比方AMD Opteron处理器,灵活的HyperTransport I/O总线体系结构让它整合了内存控制器,使处理器不通过系统总线传给芯片组而直接和内存交换数据。这样的话,前端总线(FSB)频率在AMD Opteron处理器就不知道从何谈起了。    

  4.CPU的位和字长位:
  在数字电路和电脑技术中采用二进制,代码只有“0”和“1”,其中无论是“0”或是“1”在CPU中都是 一“位”。 

  字长:电脑技术中对CPU在单位时间内(同一时间)能一次处理的二进制数的位数叫字长。所以能处理字长为8位数据的CPU通常就叫8位的CPU。同理32位的CPU就能在单位时间内处理字长为32位的二进制数据。字节和字长的区别:由于常用的英文字符用8位二进制就可以表示,所以通常就将8位称为一个字节。字长的长度是不固定的,对于不同的CPU、字长的长度也不一样。8位的CPU一次只能处理一个字节,而32位的CPU一次就能处理4个字节,同理字长为64位的CPU一次可以处理8个字节。 
   
  5.倍频系数 
  倍频系数是指CPU主频与外频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在相同的外频下,倍频越高CPU的频率也越高。但实际上,在相同外频的前提下,高倍频的CPU本身意义并不大。这是因为CPU与系统之间数据传输速度是有限的,一味追求高倍频而得到高主频的CPU就会出现明显的“瓶颈”效应—CPU从系统中得到数据的极限速度不能够满足CPU运算的速度。一般除了工程样版的Intel的CPU都是锁了倍频的,而AMD之前都没有锁。 
   
  6.缓存 
  缓存大小也是CPU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且缓存的结构和大小对CPU速度的影响非常大,CPU内缓存的运行频率极高,一般是和处理器同频运作,工作效率远远大于系统内存和硬盘。实际工作时,CPU往往需要重复读取同样的数据块,而缓存容量的增大,可以大幅度提升CPU内部读取数据的命中率,而不用再到内存或者硬盘上寻找,以此提高系统性能。但是由于CPU芯片面积和成本的因素来考虑,缓存都很小。 
   
  L1 Cache(一级缓存)是CPU第一层高速缓存,分为数据缓存和指令缓存。内置的L1高速缓存的容量和结构对CPU的性能影响较大,不过高速缓冲存储器均由静态RAM组成,结构较复杂,在CPU管芯面积不能太大的情况下,L1级高速缓存的容量不可能做得太大。一般服务器CPU的L1缓存的容量通常在32—256KB。 

  L2 Cache(二级缓存)是CPU的第二层高速缓存,分内部和外部两种芯片。内部的芯片二级缓存运行速度与主频相同,而外部的二级缓存则只有主频的一半。L2高速缓存容量也会影响CPU的性能,原则是越大越好,现在家庭用CPU容量最大的是512KB,而服务器和工作站上用CPU的L2高速缓存更高达256-1MB,有的高达2MB或者3MB。 
   
  L3 Cache(三级缓存),分为两种,早期的是外置,现在的都是内置的。而它的实际作用即是,L3缓存的应用可以进一步降低内存延迟,同时提升大数据量计算时处理器的性能。降低内存延迟和提升大数据量计算能力对游戏都很有帮助。而在服务器领域增加L3缓存在性能方面仍然有显著的提升。比方具有较大L3缓存的配置利用物理内存会更有效,故它比较慢的磁盘I/O子系统可以处理更多的数据请求。具有较大L3缓存的处理器提供更有效的文件系统缓存行为及较短消息和处理器队列长度。   

  其实最早的L3缓存被应用在AMD发布的K6-III处理器上,当时的L3缓存受限于制造工艺,并没有被集成进芯片内部,而是集成在主板上。在只能够和系统总线频率同步的L3缓存同主内存其实差不了多少。后来使用L3缓存的是英特尔为服务器市场所推出的Itanium处理器。接着就是P4EE和至强MP。Intel还打算推出一款9MB L3缓存的Itanium2处理器,和以后24MB L3缓存的双核心Itanium2处理器。 
   
  但基本上L3缓存对处理器的性能提高显得不是很重要,比方配备1MB L3缓存的Xeon MP处理器却仍然不是Opteron的对手,由此可见前端总线的增加,要比缓存增加带来更有效的性能提升。 
   
  7.CPU扩展指令集 
  CPU依靠指令来计算和控制系统,每款CPU在设计时就规定了一系列与其硬件电路相配合的指令系统。指令的强弱也是CPU的重要指标,指令集是提高微处理器效率的最有...

查看更多...

分类:Pc | 固定链接 | 评论: 7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695

CPU型号大全总结

任何东西从发展到壮大都会经历一个过程,CPU能够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和成就,其中的发展史更是耐人寻味。作为电脑之“芯”的CPU也不例外,本文让我们进入时间不长却风云激荡的CPU发展历程中去。在这个回顾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叙述了目前两大CPU巨头——Intel和AMD的产品发展历程,对于其他的CPU公司,例如Cyrix和IDT等,因为其产品我们极少见到,篇幅所限我们就不再累述了。 
  一、X86时代的CPU
  CPU的溯源可以一直去到1971年。在那一年,当时还处在发展阶段的INTEL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4004。这不但是第一个用于计算器的4位微处理器,也是第一款个人有能力买得起的电脑处理器!!4004含有2300个晶体管,功能相当有限,而且速度还很慢,被当时的蓝色巨人IBM以及大部分商业用户不屑一顾,但是它毕竟是划时代的产品,从此以后,INTEL便与微处理器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这么说,CPU的历史发展历程其实也就是INTEL公司X86系列CPU的发展历程,我们就通过它来展开我们的“CPU历史之旅”。 

4004处理器核心架构图

  1978年,Intel公司再次领导潮流,首次生产出16位的微处理器,并命名为i8086,同时还生产出与之相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i8087,这两种芯片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但在i8087指令集中增加了一些专门用于对数、指数和三角函数等数学计算指令。由于这些指令集应用于i8086和i8087,所以人们也这些指令集统一称之为X86指令集。虽然以后Intel又陆续生产出第二代、第三代等更先进和更快的新型CPU,但都仍然兼容原来的X86指令,而且Intel在后续CPU的命名上沿用了原先的X86序列,直到后来因商标注册问题,才放弃了继续用阿拉伯数字命名。至于在后来发展壮大的其他公司,例如AMD和Cyrix等,在486以前(包括486)的CPU都是按Intel的命名方式为自己的X86系列CPU命名,但到了586时代,市场竞争越来越厉害了,由于商标注册问题,它们已经无法继续使用与Intel的X86系列相同或相似的命名,只好另外为自己的586、686兼容CPU命名了。

  1979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88芯片,它仍旧是属于16位微处理器,内含29000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4.77MHz,地址总线为20位,可使用1MB内存。8088内部数据总线都是16位,外部数据总线是8位,而它的兄弟8086是16位。1981年8088芯片首次用于IBM PC机中,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也正是从8088开始,PC机(个人电脑)的概念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 

Intel 8086处理器

 

  1982年,许多年轻的读者尚在襁褓之中的时候,INTE已经推出了划时代的最新产品棗80286芯片,该芯片比8006和8088都有了飞跃的发展,虽然它仍旧是16位结构,但是在CPU的内部含有13.4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由最初的6MHz逐步提高到20MHz。其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皆为16位,地址总线24位,可寻址16MB内存。从80286开始,CPU的工作方式也演变出两种来:实模式和保护模式。 


Intel 80286处理器

  1985年INTEL推出了80386芯片,它是80X86系列中的第一种32位微处理器,而且制造工艺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与80286相比,80386内部内含27.5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12.5MHz,后提高到20MHz,25MHz,33MHz。80386的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都是32位,地址总线也是32位,可寻址高达4GB内存。它除具有实模式和保护模式外,还增加了一种叫虚拟86的工作方式,可以通过同时模拟多个8086处理器来提供多任务能力。除了标准的80386芯片,也就是我们以前经常说的80386DX外,出于不同的市场和应用考虑,INTEL又陆续推出了一些其它类型的80386芯片:80386SX、80386SL、80386DL等。1988年推出的80386SX是市场定位在80286和80386DX之间的一种芯片,其与80386DX的不同在于外部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皆与80286相同,分别是16位和24位(即寻址能力为16MB)。1990年推出的80386 SL和80386 DL都是低功耗、节能型芯片,主要用于便携机和节能型台式机。80386 SL与80386 DL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基于80386SX的,后者是基于80386DX的,但两者皆增加了一种新的工作方式:系统管理方式(SMM)。当进入系统管理方式后,CPU就自动降低运行速度、控制显示屏和硬盘等其它部件暂停工作,甚至停止运行,进入“休眠”状态,以达到节能目的。 


Intel 80386处理器

  1989年,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80486芯片由INTEL推出,这种芯片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实破了100万个晶体管的界限,集成了120万个晶体管。80486的时钟频率从25MHz逐步提高到33MHz、50MHz。80486是将80386和数学协处理器80387以及一个8KB的高速缓存集成在一个芯片内,并且在80X86系列中首次采用了RISC(精简指令集)技术,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执行一条指令。它还采用了突发总线方式,大大提高了与内存的数据交换速度。由于这些改进,80486的性能比带有80387数学协处理器的80386DX提高了4倍。80486和80386一样,也陆续出现了几种类型。上面介绍的最初类型是80486DX。1990年推出了80486SX,它是486类型中的一种低价格机型,其与80486DX的区别在于它没有数学协处理器。80486 DX2由系用了时钟倍频技术,也就是说芯片内部的运行速度是外部总线运行速度的两倍,即芯片内部以2倍于系统时钟的速度运行,但仍以原有时钟速度与外界通讯。80486 DX2的内部时钟频率主要有40MHz、50MHz、66MHz等。80486 DX4也是采用了时钟倍频技术的芯片,它允许其内部单元以2倍或3倍于外部总线的速度运行。为了支持这种提高了的内部工作频率,它的片内高速缓存扩大到16KB。80486 DX4的时钟频率为100MHz,其运行速度比66MHz的80486 DX2快40%。80486也有SL增强类型,其具有系统管理方式,用于便携机或节能型台式机。 

  二、奔腾时代的CPU
  继承着80486大获成功的东风,赚翻了几倍资金的INTEL在1993年推出了全新一代的高性能处理器——奔腾。由于CPU市场的竞争越来越趋向于激烈化,INTEL觉得不能再让AMD和其他公司用同样的名字来抢自己的饭碗了,于是提出了商标注册,由于在美国的法律里面是不能用阿拉伯数字注册的,于是INTEL玩了哥花样,用拉丁文去注册商标。奔腾在拉丁文里面就是“五”的意思了。INTEL公司还替它起了一个相当好听的中文名字——奔腾。奔腾的厂家代号是P54C,奔腾的内部含有的晶体管数量高达310万个,时钟频率由最初推出的60MHZ和66MHZ,后提高到200MHZ。单单是最初版本的66MHZ的奔腾微处理器,它的运算性能比33MHZ的80486 DX就提高了3倍多,而100MHZ的奔腾则比33MHZ的80486 DX要快6至8倍。也就是从奔腾开始,我们大家有了超频这样一个用尽量少的钱换取尽量多的性能的好方法。作为世界上第一个586级处理器,奔腾也是第一个令人超频的最多的处理器,由于奔腾的制造工艺优良,所以整个系列的CPU的浮点性能也是各种各样性能是CPU中最强的,可超频性能最大,因此赢得了586级CPU的大部分市场。奔腾家族里面的频率有60/66/75//90/100/120/133/150/166/200,至于CPU的内部频率则是从60MHz到66MHz不等。值得一提的是,从奔腾75开始,CPU的插座技术正式从以前的Socket4转换到同时支持Socket 5和7同时支持,其中Socket 7还一直沿用至今。而且所有的奔腾 CPU里面都已经内置了16K的一级缓存,这样使它的处理性能更加强大。 


Intel 奔腾处理器

  与此同时,AMD公司也不甘示弱推出了K5系列的CPU。(AMD公司也改名字了!)它的频率一共有六种:75/90/100/120/133/166,内部总线的频率和奔腾差不多,都是60或者66MHz,虽然它在浮点 运算方面比不上奔腾,但是由于K5系列CPU都内置了24KB的一级缓存,比奔腾内置的16KB多出了一半,因此在整数运算和系统整体性能方面甚至要高于同频率的奔腾。即便如此,因为k5系列的 交付日期一再后拖,AMD公司在“586”级别的竞争中最终还是败给了INTEL。
查看更多...

分类:Pc | 固定链接 | 评论: 8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763

隐藏我的电脑中的驱动器说明

隐藏我的电脑中的驱动器
 
隐藏所有驱动器:HKEY_CURRENT_USER/Software/Microsoft/

Windows/CurrentVersion/Policies/Explorer 
在右边的窗口中创建一个DWORD值:“NoDrives”,并将其值设为“FFFFFFFF”; 

隐藏E盘:HKEY_CURRENT_USER/Software/Microsoft/

Windows/CurrentVersion/Policies/Explorer 
在右边的窗口中创建一个DWORD值:“NoDrives”,并将其值设为“10”; 
隐藏D盘:HKEY_CURRENT_USER/Software/Microsoft/

Windows/CurrentVersion/Policies/Explorer 
在右边的窗口中创建一个DWORD值:“NoDrives”,并将其值设为“8”; 
隐藏C盘 :HKEY_CURRENT_USER/Software/Microsoft/

Windows/CurrentVersion/Policies/Explorer 
在右边的窗口中创建一个DWORD值:“NoDrives”,并将其值设为“4”。 
隐藏A盘 :HKEY_CURRENT_USER/Software/Microsoft/

Windows/CurrentVersion/Policies/Explorer 
在右边的窗口中创建一个DWORD值:“NoDrives”,并将其值设为“1”。  
 


隐藏指定驱动器
位 置:HKEY_CURRENT_USER/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Policies/Explorer
键值名:NoDrives
取 值:需要说明一下,在这里使用的是2的N次方来代表一个驱动器名称,而非寻常的A、B、C、D……,下面就给出各驱动器名与2的N次方的对应关系,以方便读者:A: 1, B: 2,C: 4, D: 8, E: 16, F: 32, G: 64,H: 128, I: 256,J: 512,K: 1024, L: 2048, M: 4096, N: 8192,O: 16384, P: 32768, Q:65536,R: 131072,S: 262144,T: 524288, U: 1048576, V: 2097152, W:4194304,X: 8388608, Y: 16777216, Z: 33554432按照上面的取值规则,如果你要隐藏A、B、C三个驱动器,输入7即可,因为7=1+2+4,如果你要隐藏所有驱动器,输入67108863。


查看更多...

分类:Pc | 固定链接 | 评论: 7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789